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李贺臣 于 2014-1-12 02:09 编辑
从升学宴说起
今年夏季,每当手机响起时,我总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接听,就是怕接到升学宴的邀请。这种心情,与身边的人还不敢说,也只好借助于文字,来述说心中的苦闷吧。 村子里的一位大哥,在他的二儿子高考结束后的第二天,就发出了邀请,第三天在家中举行升学宴。人情事大,我借了200元钱去随礼祝贺。接下来,一个又一个的邀请就不断了。三天的时间里参加了7份。这7份宴请中,有一个上高中的升学宴。另外有一个是大学毕业答谢宴。开宴之前,小姑娘叽里呱啦说一通,我也不只是啥语。据说她是某日语班的委培生。这7份礼我本来承受得起。每家100元,抹抹脸。可是,不仅仅是升学宴哪?还有:结婚的、会亲友的、嫁女儿的、办满月的、盖房子的、买楼的、打井的、工作调转的、参军的、找后老伴的、葬礼的、给已故老人办五期的、办周年的、办三周年的、升职的、店庆的、开业的、少先队活动的、学前班开班的、过水路面竣工的、过本命年的、过生日的、庆寿的、住院的、刑满出狱的、行事拘留到期的、 流产的、大学毕业答谢宴的等等,五花八门。一年最多参加100多次。我不是瞎编啊,这些酒,我都喝着了。好像还拉几个,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当然,我说的可都是人家请的。现在,没人请我从来都是装糊涂。 有很多人,都对此发出感慨。我听到在同一办公室里工作了许多年的俩个伙计唠嗑。一个说:“咋整,又接到了四个请帖。”另一个慢声拉语地说:“谁让你办事请人家啦?”某乡政府经管站的俩会计高手,噼里啪啦一阵算盘子响,又加减乘除一通按计算机,最后得出结论:一个面上的人,四到五年不办一场事,不接一次礼,就要赔了,也就是他必须动本钱随礼了。这个帐,精明的人都已经算明白了。据一位多次办宴席请客的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说:“一位全镇有知名度的人,四年的随礼,回报率是70%到90%。”看来,这位老将,一生都在研究人情往来。 请客办事,咋的也得有个理由啊?我去年年底,接到一个大红请柬,上面写着:今敬请大人您莅临鄙人校园酒歌城开业庆典。喝了酒,才知道:啥酒歌城,就连锅碗瓢盆都是借的。请完客,收完礼,没事了。压根就没有这个调,哪找那个曲呀?一次,一位公安帮办,说是开饭店请客,宴席在家摆。礼是收了,至今也没见开业的饭店。后来听知情的人士说,这个饭店有个名,叫“开业”饭店。一年里已经开业8次了。就是谁包了以后,先弄个开业庆典,然后就关门了。更让人可乐的还有,有的人请客打电话,也不说有啥喜事,就是告诉你,哪天在什么地方请你喝酒。一次,一位调走的同事请我喝酒,我去了。我们三个先到的坐那唠嗑。那两个问我:“这喝的啥酒?”我说:“不知道。”他俩也没再问,表示理解。其中的一个说:“给你信你就来,咱喝的是酒,管他二大妈嫁谁。” 对这种请客收礼之风,我认为,没有任何意义。请来的,不是人心。那礼钱的背后是无数的抱怨声。一位做买卖的,儿子会亲友时,摆了50桌。客人来了,其中有三位男女主人谁也不认识。费了半天的口舌,介绍了10多分钟,才弄明白,是女主人妹妹的同学。女主人在给她小学同学打电话时,弄串了。那是她妹妹随手写在她家电话本上的电话号。那三个人也弄串了,以为是她妹妹家办事,接到电话就来了。来了,也走不了了。捏鼻子喝吧。还有一位修电脑的师傅,就因为头一天晚上给她家修电脑了,这家的女主人,当时就请这位师傅明天来喝酒。就连经常上她家来买东西的客户,也全在邀请的范围之内。在一半人吃完离席后,有一位要饭的,进屋拿几个塑料袋就装饭菜。男方这头的人以为是女方那头的,女方那头的人,以为是男方这头的,谁也没好意思知声。结果,让他钻了空子,弄了好几大袋子走了。 人情往来,本无可厚非。亲朋好友,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大家聚一聚,凑点份子钱,是人之常情。关键是随着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礼金数额的不断上涨,而且这随礼已成为一种商业行为。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利度·帕累托在从事经济学研究时,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财富和收益模式的调查取样中,大部分所得和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著名的帕雷托原理,即帕累托效应、帕累托法则从此诞生。帕累托效应,又名最省力法则、不平衡原则。帕累托法则主张:以一个小的诱因、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产生大的结果。那些总是以各种借口,搞宴请敛财的人,正是在某种意义上遵循了帕累托法则。同时,也利用了人性中的一个弱点,就是好面子。这其中也不乏欺骗性。请客之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赶明你家有事,我不也得来吗?被请的人,很多都是带着这样美好的希望,高兴地把兜里的钱掏给了人家。其实,回报率永远不是100%,更何况这里还有很大的成本。 一家的老人故去后,老大办了丧礼,接了一笔钱;老二办了五期,弄了一笔收入;老三办了周年,敛了一笔财;老四骂着说:“三周年,咋的也该轮到我了。”一位乡镇干部曾在他居住的屯子里,先后8次给一家随礼,每次50元。这位干部买楼时请这家来喝酒,这家的人就随了50元。这位干部就这一次事,以后基本没啥请客的事了。20年前,在一个相对偏僻的屯子里,一家办事,屯子里的一位爷们在门口路过,主人以为来喝酒,就把这位爷们让进屋里喝上了。爷们无奈随了20元钱。他回到家后和媳妇一说,媳妇立即急眼了,叫他把钱要回来。爷们死活不去,媳妇就叫孩子把钱要了回来。我常在村屯里,给办事的人家写帐。那是25年前,我给舅舅家的表哥会亲友时写帐。有一位老太太来了,叫我写上5元钱,从谷草钱里去。我按她说的写上了。半天我也没反应过来,到底谁家欠谁家的谷草钱。一位有身份的人,在县城里的一家大酒店二楼摆席办升学宴。一楼也有一家办升学宴。很多人走错了门口。有那么两位派出所的警察,走错了不算,还和错进的那家主人认识。咋整,没别的法,再随一份吧。走到门口时,就听其中的一位嘀咕着说:“得回多带了点钱。”此类话题和笑话太多了。人们自己家有事时,总是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地到处送信,都有千万个理由。可是,在接到别人的宴请时,又总是反复掂量,到底去不去。一位农村老大叔,生来脾气倔强。他三天内一连接到三次同一家人的宴请。大叔来气了,把最后送信的那位臭骂了一顿,并说:“就想要点钱,送信没头了。”一位个体煤矿的老板,自费送儿子上大学。儿子开学前,他大办升学宴。矿上的工人都去了。事后不到一个星期,他就大裁员,有30多人被辞退,可那每人200元的礼金却没退。知情人说,老板早就想裁员,只等着办完升学宴在运作。这是不是有点缺德。 其实,在不断的宴请中,真正受益的是开饭店的、开礼仪公司的一些人。各级纪检委、监察局年年重申:严禁党员、干部操办“升学宴”。如今,城里订单火爆,规模悄然缩小。干部家庭化整为零,60桌分6次请。彩虹门不多见了,那是为了瞒天过海。乡下更是愈演愈烈。象牙塔下的状元郎,已先在世俗的宴请中上了一堂人情课。这在学子的心灵上,到底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呢? 从升学宴到名目繁多的宴请,热闹一时,却让人背了一身的人情债。何苦呢?长篇农村题材小说《金光大道》的作者浩然曾说:“礼金实际就是一种互助金。”那是过去那个年代。现在有人把它叫做面子钱。叫啥也好,搞宴请务必要有个度,请客要有个范围。不要让随礼之风,拖累人心,误了正事。农村多数人家不是按月见钱,有时确实是囊中羞涩。一位农民花钱当上了村主任,上任两年多,随礼超过1.6万。无奈,他以给奶奶办80大寿的名义请客。可是奶奶和老叔一起过,他就和当家的老婶商量,把奶奶借给他一天。老婶说:“行。但是从此老太太就归你养活,不要再回我家了。”没办法,这位村主任只好在没有奶奶的情况下,为奶奶大办了一次80大寿的庆典。对于这样以赢利为目的的操办,就向《乡村爱情故事》里,人们对待刘能操办玉英怀孕庆典一样,一分钱也别掏,使劲吃喝,尽管这很难做到。 最近接触几位乡村的朋友,他们让我帮着想想,看弄个啥名堂请客收礼。我说,我想不出来,你也别请我。我们的交谈,不欢而散。随礼风该刹车了,这个游戏不能玩了。这不仅是党风党纪的问题了,它确实已真正的影响了多数人的正常生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