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登陆
微信登陆
QQ登录
账号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收藏
官方微博
手机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阜新网
阜新网
阜新论坛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爆料有奖
美食
旅游
汽车
摄影
积分商城
婚嫁
亲子
教育
体育
小说文学
爱美丽
电影
星座
两性
在线读报
特幽默
签到
摇奖
活动
求职招聘
跳蚤市场
手机数码
租房售房
阜新网
»
阜新论坛
›
热点关注
›
都市百态
›
老子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扶残助残显担当 —
阜新市残联为残疾人
情暖新春 爱满助残
阜新仁福康职业技能
扶残助残显担当 ——访太平区政协委员、辽宁锦
阜新市残联为残疾人办实事
情暖新春 爱满助残
阜新仁福康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圆残疾人电商创业梦
锦瑞公司为下肢障碍儿童捐赠总价值32,000元矫
返回列表
查看:
407
|
回复:
1
[吐槽]
老子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复制链接]
admin
admin
当前离线
积分
391273
IP卡
狗仔卡
发表于 2012-11-16 23: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注册
x
《老子》说道:道生一 老子认为,“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其体相为“惚恍”虚无,但“惚恍”之中 “有物”,能够生出宇宙万物,因此“道”的功用为“生”。“道”是如何生万物的呢? 《老子》第四十二章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话可以说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观,后世对其含义众说纷纭,主要分歧在于对 “一”、“二”、“三”的理解,其中可以分为下面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一”、“二”、“三”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只是表示万物的生成是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一”是指“道”,“二”是指天和地, 地、 第三种观点认为, “三”是天、 人; “道”是指形而上的 “无”,“一”是指形而上的“有”,“二”是指前面的 “无”和 “有”,“三”是指“二”生出形而下的“无”和 “有”。 上述观点都不为本文所采纳,本文认同的是第四种观点:“道”不等同于“一”,“一”是指“太极”也叫“元气”,“二”是指阴阳二气,“三”是指阴阳二气以及由它们混化而成的和气。 之所以采用第四种观点,理由有三:其一,前面三种观点对宇宙生成的解释不清楚;其二,这种观点得到了《易系辞》的呼应;其三,它得到了后世道家修炼实践的印证。这里主要谈第二个理由。《易系辞》写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文字上不难看出,它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那么这两者是否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呢?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也有相同的说法。因此可以认为《易系辞》是出自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之手。而据史料记载,孔子的年纪小于老子,并曾二度学礼于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写道:“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书中还记载了孔子对老子的赞语:“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因此有理由认为,孔子的上述观点可能来自老子,至少可以认为是受到老子的影响。 从这一点出发,会得出先秦道家和儒家有着相同的宇宙生成观,即道家和儒家的理论源头是相通的,这仅仅是一种猜测吗?不是。儒学到了宋朝发展为理学,宋朝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 , 《太极图说》 文章的开篇写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显然,这一说法就是《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注脚,只不过是把“易”改称为“无极”而已。 据史书记载,周敦颐的“太极图”来自道士陈抟的“无极图”,《宋史儒林传》说:“震(朱震)经学深醇,有《汉易解》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虽然后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周敦颐的“太极图”与道家著作《参同契》的“水火匡廓图”和“二五至精图”密切相关则是难以否认的。 综上所述,由于道儒两家具有相同的宇宙生成观,而且老子与孔子又有师生之谊。因此,当我们难以从《老子》一书本身得出“道生一”这段话的含义时,参照《易系辞》的相关说法就显得可能而且必要。结合老子和孔子的话来看,《老子》这段话把宇宙细分为五个物质层次,分别是:“道”、“一”、“二”、“三”、“万物”。其内涵如下: “道”与“易”是一个层次,后世儒家又称为无极。它是宇宙的根本,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二十五章)。也就是说“道”是不生不灭的,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涯无际,遍布整个宇宙。它可以衍化出“一”这种物质层次,进而生成宇宙万物,并贯穿于宇宙各物质层次。 “一”指太极,汉朝以后也叫元气。汉朝道家著作《太平经》写道:“夫物,始于元气”,“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东汉王充在《论衡》里说:“元气未分,浑沌为一”。又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唐朝孔颖达在《周易正义》里写道:“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由此可知,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生成的,元气可以赋予万物生机。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元气是指宇宙的一个物质层次,不能与人体内的元气画等号。另外,元气与“道”对万物来说好像相似,其实不尽相同。元气是从“道”衍化而来,其体性较之“道”更具体,它是发生某一具体事物的根本动力。 “二”指两仪,也叫阴阳。这个阴阳不是指有形之物的两种相对属性,而是指从元气衍化而来的阴阳二气,是属于一种无形的物态。它不同于太极醇和未分的状态,而是阳气动而流行,阴气静而凝聚,阴阳二气互为依附,互相转化。所以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写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三”指四象,也指由阴阳二气和由阴阳和合而形成的和气。这一说法的依据就来自《老子》四十二章的另一句话:“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是涌摇、激荡的意思。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成和气,进而生成万物。反过来说,万物都含有阴气、阳气、和气。这样一来“三”岂不是与四象矛盾吗?不矛盾。四象是指太阴、太阳、少阴和少阳。就气而言,太阴、太阳即阴阳二气,少阴、少阳则是阴阳二气的和合,故名为四象,实指三气(参照上图)。 另外,这个“三”也是形成万物的三个基本要素------形、气、质。道家著作《列子天瑞》写道:“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对于有形物质来说,阳气,也就是太阳之气,它是“气之始”;阴气,也就是太阴之气,它是“形之始”;和气,也就是少阴和少阳之气,它是“质之始”。这三者混而未分,称为“浑沦”,它能够生出万物。万物与八卦相对应,“三生万物”就是“四象生八卦”。 根据上述分析,老子把宇宙分为五个物质层次,其中前四个都属于“形而上”的非实物层次,后一个才属于“形而下”的实物层次。这些层次可以相互转化,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有无相生”。如果站在“万物”的立场来看,“三”是一种“无”,“三生万物”就是“无中生有”。如果站在“三”的立场来看,“二”以上的层次都是一种“无”,“三”是一种“有”,而“二生三”也是一种“无中生有”。由于老子是以“道”立论的,所以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写得这里,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重无形而轻有形。西方文化对有形物质进行详细的分类和研究,而中国古人却把无形物质进行了细分,把各式各样的有形物质简单地归类为一个“万物”层次。西方文化重视寻找有形物质的变化规律,而中国古人更重视“有”“无”之间的转化。这到底是中国文化落后呢,还是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古典宇宙整体观:从《道德经》说起 中国古典整体观可以分为三部分:宇宙整体观、人体整体观和天人整体观。它涉及到了道论、气论、阴阳理论、五行理论和八卦理论等中国古典文化的基础理论,内容博大,下面根据本人学习过的内容摘要介绍其中的基本观点。先说宇宙整体观。 一.何谓宇宙?先秦杂家著作 说: 《尸子》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是指时间和空间及其所包涵的万事万物。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其著作《灵宪》中进一步指出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这就是中国古人对宇宙的看法。 二.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的物质包括无形物质和有形物质两大类,《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所说的“道”泛指无形物质,“器”则泛指有形物质。 三.物质是有不同层次的。古人把宇宙细分为五个物质层次,即道家经典《道 中的德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 三生万物” 与之相对应的是儒家《易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下面是五个物质层次的概要: 1.“道”:就物质层次的划分而言,“道”即“易”,后世儒家又称之为“无极”。对“道”的论述,当以《道德经》最为经典。“道”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老子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就是“道”的状态。老子还描述了“道”的体和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是“道”的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道生一”,“道者万物之注”等,则是“道”之用。由此可知,“道”是宇宙的根本,是一种不生不灭的物质,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涯无际,遍布整个宇宙,可以衍化出“一”这种物质层次,进而化生宇宙万物,并贯穿于宇宙各物质层次。与之对应的理论是道论。 2.“一”:“一”指元气,又名太极。什么是太极?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汉朝道家经典著作《太平经》对元气的体用作了说明,认为元气的体象是“恍惚自然”,其功用是生养万物:“夫物,始于元气”,“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由此可知,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生成的,元气是发生某一具体事物的根本动力。这里说的元气是指宇宙的一种物质层次,与人的元气不是一回事。它对应的理论是气论。 3.“二”:“二”即两仪,指阴阳二气,它由元气衍化而来。阴阳二气与一般所说的阴阳概念不等同,阴阳概念是指有形之物的两种相对属性,阴阳二气则是无形的物质。太极是如何生出阴阳二气呢?宋朝大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写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太极一演变就生出两种气来,属阳的气其性“动而流行”,属阴的气其性“静而凝聚”。两者互为依存,互相转化。动和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运动形式,当阴阳二气的运动达到一定限度时,便产生“三”这个物质层次。 4.“三”:“三”指什么?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因此“三”是指阴阳二气以及由阴阳二气混合而成的和气。另外 说 《易系辞》 “两仪生四象”,这“三”和四象如何对应呢?四象是指太阴、太阳、少阴和少阳,从“气”的立场来看,太阴是阴气、太阳是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抢沙发
显身卡
admin
admin
当前离线
积分
391273
IP卡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17 00: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要说明的是“道”、“一”、“二”、“三”、“万物”的含义。
道: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一:运动;
二:相对性概念;
三:事物与事物的关联及差异
万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道生一解释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使意识认知运动及变化。
一生二解释为:运动及变化使意识认知相对性概念。
二生三解释为:相对性概念使意识认知事物与事物的关联及差异。
三生万物解释为:事物与事物的关联及差异使意识认知世界万事万物。
运动、变化是意识产生相对性认知的基础,也就是说,如果意识对运动、变化无法认知,意识就无法认知相对性,而这里说的相对性,则是意识认知世界的基础,如果意识对相对性无法认知,也就谈不上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
以上本人对于老子“道”的理解,敬请各位朋友们不吝赐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使用
高级模式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写好了,发布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社区广场
屌丝女神必须关注的那些事!
我 要 发 帖
扶残助残显担当 ——访太平区政协委员、辽
阜新市残联为残疾人办实事
情暖新春 爱满助残
阜新仁福康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圆残疾人电商创
锦瑞公司为下肢障碍儿童捐赠总价值32,000
扶残助残显担当 ——访太平区政协委员、
扶残助残显担当 ——访太平区政协委员、辽宁锦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春 本报记者 ...
扶残助残显担当 ——访太平区政协委员、辽宁
阜新市残联为残疾人办实事
情暖新春 爱满助残
阜新仁福康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圆残疾人电商创业
锦瑞公司为下肢障碍儿童捐赠总价值32,000元
李颖在省妇联“志愿服务”案例展示活动中演讲
手机触屏版
|
手机客户端
|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诚聘英才
|
工作证查验
|
友情链接
|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11-2013
FUXINWANG.COM
版权所有
本站仅提供网上自由讨论,内容均由网友原创或收集自互联网,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