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07|回复: 1
收起左侧

[吐槽] 老子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6 23: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老子》说道:道生一 老子认为,“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其体相为“惚恍”虚无,但“惚恍”之中 “有物”,能够生出宇宙万物,因此“道”的功用为“生”。“道”是如何生万物的呢? 《老子》第四十二章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话可以说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观,后世对其含义众说纷纭,主要分歧在于对 “一”、“二”、“三”的理解,其中可以分为下面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一”、“二”、“三”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只是表示万物的生成是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一”是指“道”,“二”是指天和地, 地、 第三种观点认为, “三”是天、 人; “道”是指形而上的 “无”,“一”是指形而上的“有”,“二”是指前面的 “无”和 “有”,“三”是指“二”生出形而下的“无”和 “有”。 上述观点都不为本文所采纳,本文认同的是第四种观点:“道”不等同于“一”,“一”是指“太极”也叫“元气”,“二”是指阴阳二气,“三”是指阴阳二气以及由它们混化而成的和气。 之所以采用第四种观点,理由有三:其一,前面三种观点对宇宙生成的解释不清楚;其二,这种观点得到了《易系辞》的呼应;其三,它得到了后世道家修炼实践的印证。这里主要谈第二个理由。《易系辞》写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文字上不难看出,它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那么这两者是否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呢?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也有相同的说法。因此可以认为《易系辞》是出自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之手。而据史料记载,孔子的年纪小于老子,并曾二度学礼于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写道:“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书中还记载了孔子对老子的赞语:“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因此有理由认为,孔子的上述观点可能来自老子,至少可以认为是受到老子的影响。 从这一点出发,会得出先秦道家和儒家有着相同的宇宙生成观,即道家和儒家的理论源头是相通的,这仅仅是一种猜测吗?不是。儒学到了宋朝发展为理学,宋朝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 , 《太极图说》 文章的开篇写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显然,这一说法就是《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注脚,只不过是把“易”改称为“无极”而已。 据史书记载,周敦颐的“太极图”来自道士陈抟的“无极图”,《宋史儒林传》说:“震(朱震)经学深醇,有《汉易解》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虽然后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周敦颐的“太极图”与道家著作《参同契》的“水火匡廓图”和“二五至精图”密切相关则是难以否认的。 综上所述,由于道儒两家具有相同的宇宙生成观,而且老子与孔子又有师生之谊。因此,当我们难以从《老子》一书本身得出“道生一”这段话的含义时,参照《易系辞》的相关说法就显得可能而且必要。结合老子和孔子的话来看,《老子》这段话把宇宙细分为五个物质层次,分别是:“道”、“一”、“二”、“三”、“万物”。其内涵如下: “道”与“易”是一个层次,后世儒家又称为无极。它是宇宙的根本,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二十五章)。也就是说“道”是不生不灭的,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涯无际,遍布整个宇宙。它可以衍化出“一”这种物质层次,进而生成宇宙万物,并贯穿于宇宙各物质层次。 “一”指太极,汉朝以后也叫元气。汉朝道家著作《太平经》写道:“夫物,始于元气”,“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东汉王充在《论衡》里说:“元气未分,浑沌为一”。又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唐朝孔颖达在《周易正义》里写道:“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由此可知,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生成的,元气可以赋予万物生机。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元气是指宇宙的一个物质层次,不能与人体内的元气画等号。另外,元气与“道”对万物来说好像相似,其实不尽相同。元气是从“道”衍化而来,其体性较之“道”更具体,它是发生某一具体事物的根本动力。 “二”指两仪,也叫阴阳。这个阴阳不是指有形之物的两种相对属性,而是指从元气衍化而来的阴阳二气,是属于一种无形的物态。它不同于太极醇和未分的状态,而是阳气动而流行,阴气静而凝聚,阴阳二气互为依附,互相转化。所以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写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三”指四象,也指由阴阳二气和由阴阳和合而形成的和气。这一说法的依据就来自《老子》四十二章的另一句话:“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是涌摇、激荡的意思。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成和气,进而生成万物。反过来说,万物都含有阴气、阳气、和气。这样一来“三”岂不是与四象矛盾吗?不矛盾。四象是指太阴、太阳、少阴和少阳。就气而言,太阴、太阳即阴阳二气,少阴、少阳则是阴阳二气的和合,故名为四象,实指三气(参照上图)。 另外,这个“三”也是形成万物的三个基本要素------形、气、质。道家著作《列子天瑞》写道:“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对于有形物质来说,阳气,也就是太阳之气,它是“气之始”;阴气,也就是太阴之气,它是“形之始”;和气,也就是少阴和少阳之气,它是“质之始”。这三者混而未分,称为“浑沦”,它能够生出万物。万物与八卦相对应,“三生万物”就是“四象生八卦”。 根据上述分析,老子把宇宙分为五个物质层次,其中前四个都属于“形而上”的非实物层次,后一个才属于“形而下”的实物层次。这些层次可以相互转化,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有无相生”。如果站在“万物”的立场来看,“三”是一种“无”,“三生万物”就是“无中生有”。如果站在“三”的立场来看,“二”以上的层次都是一种“无”,“三”是一种“有”,而“二生三”也是一种“无中生有”。由于老子是以“道”立论的,所以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写得这里,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重无形而轻有形。西方文化对有形物质进行详细的分类和研究,而中国古人却把无形物质进行了细分,把各式各样的有形物质简单地归类为一个“万物”层次。西方文化重视寻找有形物质的变化规律,而中国古人更重视“有”“无”之间的转化。这到底是中国文化落后呢,还是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古典宇宙整体观:从《道德经》说起 中国古典整体观可以分为三部分:宇宙整体观、人体整体观和天人整体观。它涉及到了道论、气论、阴阳理论、五行理论和八卦理论等中国古典文化的基础理论,内容博大,下面根据本人学习过的内容摘要介绍其中的基本观点。先说宇宙整体观。 一.何谓宇宙?先秦杂家著作 说: 《尸子》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是指时间和空间及其所包涵的万事万物。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其著作《灵宪》中进一步指出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这就是中国古人对宇宙的看法。 二.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的物质包括无形物质和有形物质两大类,《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所说的“道”泛指无形物质,“器”则泛指有形物质。 三.物质是有不同层次的。古人把宇宙细分为五个物质层次,即道家经典《道 中的德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 三生万物” 与之相对应的是儒家《易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下面是五个物质层次的概要: 1.“道”:就物质层次的划分而言,“道”即“易”,后世儒家又称之为“无极”。对“道”的论述,当以《道德经》最为经典。“道”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老子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就是“道”的状态。老子还描述了“道”的体和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是“道”的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道生一”,“道者万物之注”等,则是“道”之用。由此可知,“道”是宇宙的根本,是一种不生不灭的物质,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涯无际,遍布整个宇宙,可以衍化出“一”这种物质层次,进而化生宇宙万物,并贯穿于宇宙各物质层次。与之对应的理论是道论。 2.“一”:“一”指元气,又名太极。什么是太极?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汉朝道家经典著作《太平经》对元气的体用作了说明,认为元气的体象是“恍惚自然”,其功用是生养万物:“夫物,始于元气”,“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由此可知,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生成的,元气是发生某一具体事物的根本动力。这里说的元气是指宇宙的一种物质层次,与人的元气不是一回事。它对应的理论是气论。 3.“二”:“二”即两仪,指阴阳二气,它由元气衍化而来。阴阳二气与一般所说的阴阳概念不等同,阴阳概念是指有形之物的两种相对属性,阴阳二气则是无形的物质。太极是如何生出阴阳二气呢?宋朝大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写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太极一演变就生出两种气来,属阳的气其性“动而流行”,属阴的气其性“静而凝聚”。两者互为依存,互相转化。动和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运动形式,当阴阳二气的运动达到一定限度时,便产生“三”这个物质层次。 4.“三”:“三”指什么?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因此“三”是指阴阳二气以及由阴阳二气混合而成的和气。另外 说 《易系辞》 “两仪生四象”,这“三”和四象如何对应呢?四象是指太阴、太阳、少阴和少阳,从“气”的立场来看,太阴是阴气、太阳是阳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00: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要说明的是“道”、“一”、“二”、“三”、“万物”的含义。
道: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一:运动;
二:相对性概念;
三:事物与事物的关联及差异
万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道生一解释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使意识认知运动及变化。
一生二解释为:运动及变化使意识认知相对性概念。
二生三解释为:相对性概念使意识认知事物与事物的关联及差异。
三生万物解释为:事物与事物的关联及差异使意识认知世界万事万物。

运动、变化是意识产生相对性认知的基础,也就是说,如果意识对运动、变化无法认知,意识就无法认知相对性,而这里说的相对性,则是意识认知世界的基础,如果意识对相对性无法认知,也就谈不上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



以上本人对于老子“道”的理解,敬请各位朋友们不吝赐教。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社区广场
屌丝女神必须关注的那些事!
  • 扶残助残显担当 ——访太平区政协委员、辽
  • 阜新市残联为残疾人办实事
  • 情暖新春 爱满助残
  • 阜新仁福康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圆残疾人电商创
  • 锦瑞公司为下肢障碍儿童捐赠总价值32,000
  • 扶残助残显担当  ——访太平区政协委员、辽宁锦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春
  • 阜新市残联为残疾人办实事
  • 情暖新春 爱满助残
  • 阜新仁福康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圆残疾人电商创业梦
手机触屏版 | 手机客户端 |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诚聘英才 | 工作证查验 | 友情链接 | 阜新人就上阜新网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11-2013 FUXINWANG.COM 版权所有 本站仅提供网上自由讨论,内容均由网友原创或收集自互联网,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